欧美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狼群,《维修工人的绝遇》,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视频,欧美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歡迎來工商聯汽經銷商商會技能人才實訓基地!
軍隊文職技能崗助考官-湖南現代職業培訓學校——中華汽車網校
汽車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聯盟-湖南現代職業培訓學校——中華汽車網校校企合作 職業技能等級證在線報名
人社部門許可職業培訓學校和備案評價機構
您的位置:中華汽車網校 >> 新聞資訊 >> 政策法規政策法規

“十四五”“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2022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稿)

來源:科學技術部 閱讀:6077 更新時間:2022-02-17


科學技術部關于“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與土壤、地下水污染綜合治理”等6個重點專項2022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

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科技部 財政部關于印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科發資〔2017〕152號)等文件要求,現將“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與土壤、地下水污染綜合治理”“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病原學與防疫技術體系研究”“生育健康及婦女兒童健康保障”“重大自然災害防控與公共安全”“城鎮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與裝備”6個重點專項2022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向社會征求意見和建議。 征求意見截止時間為2022年2月18日。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重點專項的凝練布局和任務部署已經戰略咨詢和綜合評審特邀委員會咨詢評議,國家科技計劃管理部際聯席會議研究審議,并報國務院批準實施。本次征求意見重點針對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標指標和相關內容的合理性、科學性、先進性等方面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專業機構和專家,根據征求意見情況,修改完善項目申報指南。征集到的意見和建議將不再反饋和回復。

相關意見建議請于2月18日24點之前發至相應電子郵箱。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2022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征求意見稿)


“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源頭減量減害、過程清潔生產、高質循環利用重大科技問題,攻克一批產品數字化綠色設計、固廢源頭減量清潔工藝、無廢鹽清潔介質轉化、多源有機固廢協同處置、廢舊物資智能拆解利用、化學品環境健康風險控制、產業循環鏈接等重大核心共性技術,以及一批關鍵材料、核心部件/軟件、智能裝備及數據庫,創制循環經濟系列技術標準和規范,形成10~15套多產業多場景循環經濟科技創新技術體系,率先建成引領國際的關鍵產品循環產業鏈與戰略區域低碳循環集成示范,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全面提升二次戰略資源循環供給能力,有效支撐產業和區域減污降碳與綠色發展。


2022年,本重點專項圍繞循環經濟基礎理論與顛覆性技術、工業固廢源頭減量與協同利用、產品綠色設計與廢舊物資高質利用、城鄉垃圾與醫療廢物高效分類利用、區域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系統集成示范等五個方面進行任務研究部署,擬支持21個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除特殊說明外,原則上只支持1項(青年科學家項目除外),僅在申報項目評審結果相近、技術路線明顯不同時,可同時支持2項,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中期評估結果,再擇優繼續支持。


本重點專項所有項目均應整體申報,須覆蓋全部研究內容和考核指標(青年科學家項目除外)。項目實施周期3-4年。一般項目下

設課題數不超過5個,項目參與單位總數不超過10家,項目設1名負責人,每個課題設1名負責人:青年科學家項目不再下設課題。項目參與單位總數不超過3家,項目設1名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年齡要求。基礎研究領域項目,青年科學家項目團隊年齡要求男性35周歲以下,女性38周歲以下:其他領域項目,要求男性38周歲以下,女性40周歲以下。本專項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報,項目承擔單位需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和支持專項數據共享。


1環經濟基礎理論與顛覆性技術(青年科學家項目)

1.1循環經濟前沿技術探索

研究內容:交叉運用互/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多種新興技術手段,開展循環經濟領域前沿技術探索研究。研究資源密集型工業循環化重構新過程,研究廢舊物資高質循環利用新技術,研究有機固廢轉化或代謝調控新方法,開展技術與裝備驗證。

考核指標:建立2~3項原創性理論與5~8項前沿技術原型,完成擴大試驗驗證,制備出樣品或樣機,實現資源密集型工業過程危廢源頭減量100%二氧化碳減排50%以上,再生產品原料100%來源于廢舊物資,海洋微塑料原位降解率100%,秸稈干基物質水介質體系制備化學品產率不低于40%。

有關說明:本指南方向支撐青年科學家項目,每項申報覆蓋下述一條研究內容即可:資源密集型工業循環化重構新過程(擬支持不超過4項)廢舊物資高質循環利用新技術(擬支持不超過項)有機固廢轉化或代謝調控新方法(擬支持不超過4項)。


2化清潔生產與固廢源頭減量技術

2.1濕法煉鋅全過程實時監測與陽極泥危廢源頭削減調控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濕法煉鋅核心單元過程實時直測調控手段缺乏導致的陽極泥危廢產量大的問題,研究陽極泥主要產生過程多價態

金屬離子交互反應規律及其產泥機制,研發產泥離子光譜實時直測技術及設備,研發產泥離子微觀化學信息實時直測離子網,研發實時直測離子網調控陽極泥源頭減量技術及設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濕法煉鋅全過程陽極泥危廢源頭削減離子網調控技術及裝備,破解濕法過程實時測控減廢難題。其中:闡明濕法煉鋅全流程產泥過程鉛、錳、鐵等5種多價態金屬離子的遷移傳輸機理及交互影響機制;實時直測設備的測定時間小于8秒/離子,實際水樣比對檢測相對誤差(含制備誤差和檢測誤差)滿足HJ7622015標準要求:離子網覆蓋浸出、凈化、陳化、電解等主要產泥單元,測控不低于5種多價態金屬離子;依托5萬噸電解鋅/年以上規模生產線,建成基于離子網調控陽極泥源頭減量工程示范,陽極泥產生量源頭削減80%以上,新增效益2000元/噸陽極泥以上。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或軟件著作權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


2.2鋁土礦拜耳法溶出赤泥源頭減量技術及大規模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拜耳法溶出鋁土礦過程石灰添加量多、赤泥產生量大、綜合利用難等問題,研發基于新型添加劑的難溶鋁礦物高效溶出技術,研發拜耳法赤泥形成過程礦物團聚體活化解離與結晶分離技術,研發鈉、鉀、硫、磷等雜質組分物理化學高效脫除技術,研究鋁電解質中鋰、鈉、鉀等堿金屬雜質的積累行為及分離技術,研發百萬噸級氧化鋁拜耳法生產赤泥大幅源頭減量工程技術,開展大規模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鋁土礦拜耳法溶出赤泥源頭大幅減量成套技術與裝備,實現赤泥產出率大幅降低及赤泥中有價礦物高效綜合利用。其中:溶出過程新型添加劑用量小于干礦石量1%,氧化鋁相對溶出率大于97.5%;高鐵鋁土礦溶出赤泥精選礦鐵品位大于55%,鐵回收率大于70%,鐵精礦中Na2O含量小于1%:鋁電解質廢渣中鋰、鈉、鉀、氟綜合回收率大于95%建成百萬噸/年一水硬鋁石礦、高鐵三水鋁石礦溶出赤泥源頭減排工程示范各1項,赤泥減排率分別大于30%60%,新增效益100元/噸氧化鋁以上,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


2.3釩鉻富氧高效堿浸與危廢源頭減量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釩鉻尖晶石礦物礦相結構穩定導致的釩鉻提取率低、難處理危廢產生量大等問題,研究兩性金屬介質活性氧強化氧化調控規律及高效浸出共性方法,研發轉爐釩渣富氧堿介質直接提釩技術及裝備,研發鉻鐵礦堿介質加壓浸出高效清潔利用技術及裝備,研發釩鉻中間體可控還原短程制備高附加值產品技術,研發富鐵尾渣深度脫堿除鉻及高質利用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釩鉻富氧高效堿浸與危廢源頭減量技術及裝備2套,解決釩鉻礦相氧化及重金屬危廢處置難題。其中:堿溶液中活性氧濃度達到103M以上,目標金屬浸出率95%以上:堿浸反應釜反應介質中活性氧含量較常規通氣方式提升10倍以上,建立萬噸級轉爐釩渣富氧堿介質直接提釩工程示范1項,全流程釩回收率由焙燒工藝的約80%提升至90%以上,重金屬泥、芒硝減量100%。實現經濟穩定運行:耐濃堿腐蝕加壓反應器容積大于20m,反應壓力小于3MPa,堿濃度由常壓反應的85%降低至65%以下,建立萬噸級鉻鐵礦加壓堿浸工程示范1項,全流程鉻回收率由焙燒工藝的約80%提升至95%以上,含鉻芒硝減量100%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實現電解液用高純V205、航空航天用釩合金、顏料級氧化鉻等3~4種高附加值產品批量生產:富鐵尾渣浸出毒性滿足國家標準(GB5085.7)要求并全量化利用。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


2.4化工冶金硫資源定向轉化回收單質硫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化工冶金過程含硫廢物量大面廣、廢鹽產生量大、二次污染重等問題,研究有色冶金過程含SO2煙氣回收單質硫

技術,研發石化過程含HS廢氣低能耗回收單質硫技術及裝備,研發濕法煉鋅硫渣調控強化單質硫分離與資源化技術,研發焦化脫硫廢液深度回收單質硫及硫渣減量化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3~4套化工冶金含硫廢物硫資源相態調控定向轉化回收單質硫成套技術及應用示范,解決含硫廢物源頭減量與高質利用難題,支撐化工冶金過程綠色升級。其中:SO2煙氣電化學制備硫磺資源化利用率95%以上:石化HS廢氣吸收裝備能耗不超過0.3kW/kgH2S,硫資源回收率96%以上;濕法煉鋅硫渣中單質硫回收率95%以上,鋅、銀回收率大于90%:焦化脫硫廢液硫資源回收率95%以上,含硫渣減量80%以上:建成萬噸級(硫磺產品計)冶金含硫廢物回收單質硫工程示范、百噸級(硫磺產品計)含硫廢物回收單質硫中試示范線各1~2項,實現經濟穩定運行,硫資源回收率95%以上,硫磺純度99.5%以上,硫磺產品新增效益1000元/噸以上。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


3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與協同處置技術

3.1低品位碳酸錳礦錳渣全過程控制與資源化利用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長江經濟帶“錳三角”地區低品位碳酸錳礦資源利用效率低、錳渣產生量巨大等問題,研發低品位錳礦干濕聯合梯次選礦技術及裝備,研發高純硫酸錳制備過程深度除雜與控制技術,研發錳渣中錳、鐵、鈷、鎳、鋅等有價成分強化提取與梯級利用技術,研發錳渣大規模無害化處理與分級選別技術及裝備,開發無害化錳渣資源化利用技術及產品體系,提出錳渣全過程控制與資源化利用系統解決方案,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符合我國“錳三角”地區錳礦利用特點的錳渣源頭減量一過程控制一梯級利用成套技術與裝備,解決錳渣綜合利用技術難題。其中:永磁強磁筒式預選裝備分選粒度覆蓋20mm以下,錳礦品位由10%提高到15%;形成錳渣重金屬濕法分離技術,鋅、鈷、鎳回收率大于90%硫酸錳產品達到電池用標準要求(HG/T4823);錳渣復鹽轉化率大于95%,銨鹽回收率大于70%,鐵、錳回收率超過50%,無害化處理后達到I類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要求(GB18599-2020):開發建筑材料、土壤改良劑等無害化錳渣資源化利用產品3~5種,消納能力達到20萬噸/年以上:形成錳渣全過程控制與資源化利用系統解決方案,依托長江經濟帶“錳三角”地區。開展工程示范,集中建成10萬噸級低品位錳礦干濕選礦、5萬噸年高純硫酸錳、10萬噸級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利用等系列示范工程,支撐每年減少錳渣堆存總量達到百萬噸級。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

有關說明:企業牽頭申報。


3.2有機污染化工廢鹽高值利用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化工行業有機污染鈉基廢鹽處理難度高、產品難以利用等問題,研究廢鹽污染特征和大規模高值化利用途徑,研發廢鹽中污染物熱法高效協同脫除與鹽溶液反應/吸附深度凈化裝備及技術,研發鈉基混合鹽物化分離和酸堿等大宗高值產品轉化制備技術,研發惰性及毒害組分固化無害化處置技術,提出化工廢鹽高值利用系統性解決方案,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典型化工行業有機污染鈉基廢鹽高值化清潔利用成套化技術及裝備,解決化工廢鹽處理成本高、難以大規模利用等行業瓶頸問題。其中:構建2~3個不同化工行業的典型廢鹽污染特征數據庫,形成3條以上大規模高值化利用技術途徑;萬噸級大型廢鹽熱解除雜裝備能耗較行業現有主流裝備降低10%以上,有機物總脫除率大于99%,TOC降低到10ppm;高鹽溶液反應/吸附深度除雜與精制技術TOC從傳統氧化技術的100ppm降低到10ppm,重金屬總量從1000~2000ppb降低到300ppb,滿足離子膜氯堿穩定運行的原料要求,廢鹽利用摻比達到30%以上:鈉基廢鹽制備高值產品成套技術鈉元素回收率大于95%,殘渣量較傳統工藝消減60%以上,形成純堿等4種以上大宗高值化產品;依托典型化工園區建成2~3項化工廢鹽高值利用示范工程,單項工程規模不低于3萬噸1年,廢鹽高值化利用率90%以上,綜合效益較傳統技術提升30%以上。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3.3鋼鐵塵泥與有機固廢低碳協同利用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鋼鐵冶金多金屬塵泥資源化利用率低、化石能源消耗量大、多源固廢協同處置能力差等問題,研發含鐵鋅多金屬塵泥碳氫耦合深度還原技術,研發鋼鐵塵泥低碳還原與多金屬分離技術與裝備,研發金屬化球團與有機固廢協同熔煉技術及裝備,研究鋼鐵塵泥與有機固廢低碳協同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與規范,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1~2套鋼鐵冶金多金屬塵泥與多源有機固廢協同處置示范裝備。其中:含鐵鋅多金屬塵泥碳氫耦合深度還原技術的化石能源可替代率大于50%,金屬還原率大于90%;多金屬定向分離技術及裝備鐵鋅等有價金屬回收率大于95%;萬噸級含鐵固廢與有機固廢協同熔融熱解爐的固廢資源化率大于98%,相比于傳統工共二氧化碳減排率大于40%:建成20萬噸級轉底爐鋼鐵冶金多金屬塵泥與多源有機固廢協同處置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廢氣二噁英排放濃度低于01ng-TEQ/Nm,煙塵濃度低于2mg/Nm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3.4銅精礦大比例協同熔煉銅基廢料智能化大型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銅精礦協同熔煉廢線路板等銅基廢料裝備智能化水平低、協同冶煉能力差等問題,研發基于光學分析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的多源銅基物料智能倉儲一快速檢測一自動配料技術,研發銅精礦大比例協同熔煉多源銅基固廢過程交互反應調控技術,研發協同熔煉反應器關鍵材料及高溫在線檢測元器件,研發協同熔煉過程智能控制技術及大型化集成裝備,研發煙氣二噁英源頭減控與深度凈化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1~2套銅精礦大比例協同熔煉銅基廢料智能化大型裝備,提升多源銅基二次金屬資源高效循環利用能力。快速檢測裝置精度大于90%,自動配料與傳輸裝置識別率大于98%:新型SA尖晶石耐溫耐蝕爐襯材料使用壽命大于12個月,熔體溫度、界面高度、煙氣成分等在線檢測元器件檢測精度分別達到+10℃5cm和+2%;仿真模型與智能管控平臺覆蓋單元數大于90%精度大于90%;大型協同熔煉反應爐成套裝備床面積達到20m,床能率大于50t/m2d:建成30萬噸/年協同熔煉工程示范,銅基固廢搭配比例從5%提高到15%以上,協同處理銅基固廢5種以上,銅和稀貴金屬回收率分別大于98%和97%。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有關說明:企業牽頭申報。


3.5鉛鋅礦搭配金屬基固廢鉛鋅同步冶煉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原生鉛鋅礦火法冶煉搭配處理金屬固廢過程難度大、循環利用效率低等問題,研發復雜金屬固廢資源屬性與智能配料技術,研發復雜高鋅物料脫硫熔融與煙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發高鋅脫硫產物鉛鋅同步還原直接回收金屬鋅技術,研究冶煉爐渣深度貧化與尾渣調質利用技術,研制高鋅物料富氧熔煉脫硫-鉛鋅同步還原熔煉-金屬鋅捕集回收成套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鉛鋅礦搭配金屬固廢鉛鋅同步冶煉成套技術與裝備,破解富鉛鋅金屬固廢短流程清潔高效循環利用難題。其中開發具有過程跟蹤、配料計算、決策控制、自適應等功能的冶金過程智能配料軟件平臺1套,滿足10種以上復雜物料的智能配料;熔煉脫硫產物鋅含量25%以上、硫含量2%以下:鉛鋅同步還原鉛回收率95%以上、鋅回收率90%以上;貧化冶煉爐渣鉛、鋅含量低于2%形成鉛鋅礦搭配金屬固廢鉛鋅同步冶煉成套裝備2~3套,建成10萬噸級工程示范1~2項,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單套裝備金屬固廢搭配比例30%以上,冶煉物料鋅含量30%以上,鉛鋅綜合回收率95%以上,稀貴金屬回收率97%以上。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


4產品綠色設計與綠色供應鏈構建技術

4.1手機及平板電腦數字化綠色設計技術及應用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手機及平板電腦全生命周期節能減排、易循環利用等需求,研究手機及平板電腦全生命周期環境負荷、碳足跡測算方法,研發主要零部件再生原料大比例替代利用技術,開發基于神經網絡算法的易拆解結構設計工業軟件系統,研發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動態獲取和聚類匯集技術,研發產品環境負荷、碳足跡在線評估與優化技術,開展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覆蓋市場主流類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數字化綠色設計方案,解決產品環境影響復雜多因素調控與優化難題。其中:手機及平板電腦全生命周期環境負荷、碳足跡覆蓋其原材料生產、產品制造、消費流通、回收利用等全過程:揭示4~5種再生原料替代對主要零部件組織性能的影響規律,實現再生原料替代比例達到50~70%,鉛含量小于01wt%鎘含量小于0.01wt%;形成手機及平板電腦易拆解結構設計工業軟件,可支撐單線拆解效率達到200部/小時以上;實現手機及平板電腦全生命周期數據動態收集覆蓋率大于90%建立產品數字化綠色設計平臺,實現手機及平板電腦環境負荷和碳足跡在線評估、智能診斷與調控優化,支撐全生命周期污染物減排、碳減排達到30~50%:實現2~3家大型企業開展應用示范,綠色設計手機及平板電腦制造能力達到十萬臺級。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5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5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4.2一次性塑料包裝綠色替代與低成本制造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生物可降解塑料降解機理不明、制造成本偏高等一次性塑料包裝綠色替代難題,開展不同來源生物可降解塑料包裝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市場主流類型生物可降解塑料包裝降解行為及其調控技術,研發生物可降解塑料中間體高純度丙交酯催化合成與低能耗聚合生產聚乳酸技術,研發基于環氧丙烷環氧丁烷的二氧化碳基生物可降解塑料高效催化與低能耗聚合技術,研發聚乳酸、二氧化碳基塑料、脂肪芳香共聚酯等共混復配與塑料包裝低成本改性加工技術,支撐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生物可降解塑料包裝強化降解、聚乳酸低成本制備、二氧化碳基生物可降解塑料低能耗聚合等關鍵技術及裝備,解決一次性塑料包裝綠色替代和低成本制造難題。其中:建立生物可降解塑料包裝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影響清單,覆蓋石油基、生物基、二氧化碳基等不同原料來源,提出降低全生命周期環境排放10~20%的調控策略:揭示生物可降解塑料包裝的降解行為過程,覆蓋土壤填埋、垃圾發酵、水體環境等典型場景,將室溫淺表土壤環境下的降解時間降至180天以內:分子篩負載催化制備的丙交酯化學純度不低于99%、旋光純度不低于99.5%,席夫堿鋁催化丙交酯制備聚乳酸的轉化率不低于98%,降低生產成本15%以上:耐高溫鋅系催化劑選擇性不低于97%,每公斤可催化制備的聚合物由50kg提升至200kg以上,降低噸綜合能耗20%以上;改性生物可降解包裝薄膜(0.025mm)拉伸強度不低于35MPa,斷裂伸長率不低于350%,較市場同類產品降低生產成本30%以上;分別建成年產15萬噸丙交酯、15萬噸聚乳酸、5萬噸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生產裝置,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5廢舊物資智能解離裝備與高質循環技術

5.1廢塑料薄膜脫污凈化與高值循環利用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農業、食品等領域廢塑料薄膜極易碎片化、表面脫污難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問題,開發高強度易回收多層復合地膜自增強共擠出技術,研發廢地膜、廢食品包裝膜高效脫污節水凈化技術及裝備,研發廢地膜再生料拉伸流變與原位合金化再造包裝材料技術及裝備,研發廢食品包裝膜免分揀再生土工膜等功能材料技術,研發廢塑料薄膜回收利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高強度易回收地膜高效制造與廢地膜、廢食品包裝膜高值循環利用技術裝備及工程示范,解決廢塑料薄膜強度不足、污染嚴重等制約瓶頸。其中:高強度易回收地膜(保持10um厚度不變)縱向拉伸力不低于6N、橫向拉伸力不低于4N:廢地膜無水預處理裝備能力達到15t/h,節水凈化裝備能力達到2t/h,單位水損耗不高于01m/t:廢食品包裝膜脫污裝備能力達到2t/h,污水回用率大于98%;廢地膜再生集束包裝膜再生料含量大于40%,灰分1%以下,拉伸強度達到40MPa:廢食品包裝膜再生土工膜再生料含量大于50%,氣味等級達到3級以下,拉伸強度達到30MPa:建成千噸級/年高強度易回收地膜高效制造示范工程1項,實現西北地區地膜示范應用10萬畝以上,輻射帶動應用100萬畝以上,廢地膜一次機械化回收率由75%提高至95%以上;建成千噸級/年廢農膜、廢食品包裝膜高值循環利用示范工程各1項,再生造粒噸能耗分別不高于320kWh、400kWh,相比現有技術水平降低CO2排放20%以上,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及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5.2廢舊鎳/鈷/金/銦再生金屬深度提純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廢舊鎳/鈷/金/銦等再生金屬雜質含量高,不能滿足高端利用的瓶頸問題,研究多金屬資源再生過程雜質遷移轉化規律與選擇性強化提質原理,開發廢舊高溫合金再生鎳鈷金屬氣泡強化精煉除雜工共及真空提純裝備,開發廢線路板再生高含金物料強化浸出-萃取工共及控氧精煉裝備,開發廢液晶顯示器再生高含銦物料機械強化浸出一置換工藝及混沌攪拌裝備,開展二次高純金屬鎳/鈷/金/銦高端利用性能評價研究。

考核指標:形成針對廢舊鎳/鈷/金/銦再生金屬的深度提純技術及裝備,解決二次戰略金屬雜質含量高,難以滿足高端利用的瓶頸問題。其中:建立復雜多金屬選擇性強化浸出分離理論體系,覆蓋含鎳/鈷/金/銦的3~4類再生金屬:廢舊鎳鈷合金真空提純裝備單臺處理能力達到噸級規模,真空度不高于3Pa,相比傳統合金重熔再造裝備處理節能10%以上,鈷鎳回收率99%以上,再造鎳鈷合金應全部源于廢舊高溫合金,再造合金中氧、氮、硫含量均不高于10ppm再造合金達到航空航天高溫零部件用材水平:高含金二次物料非線性精準控氧精煉裝備單臺處理能力達到公斤級規模,控氧精度達到99.9%,相比傳統精煉裝備節能15%以上,金回收率99.5%以上,再造高純金的原料應全部源于二次物料,再造金純度達到5N,再造金性能達到航空航天用金釬料要求;高含銦二次物料旋流混沌強化攪拌高效浸出裝備單臺處理能力達到百公斤級規模,相比傳統工藝攪拌強度提升15%,銦回收率99%以上,再造高純銦的原料應源于二次物料,再造銦的純度達到6N,再造銦性能達到半導體化合物、高純合金用超高純銦要求。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


6化品環境健康風險控制與綠色替代

6.1塑料添加劑危害性篩查及預測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我國塑料產品中化學添加劑的危害性數據缺失及篩查預測困難問題,研究塑料中阻燃/增塑劑釋放、環境遷移及生物蓄積性的定量構效關系(QSAR)預測模型,研究添加劑類化學品毒性的高通量測試與組學“大數據”機器學習預測模型,研發化學品致癌性等終點的圖神經網絡預測模型及離體一活體毒性外推技術,研究不同毒性高內涵成像與深度學習篩查技術并用于阻燃/增塑劑的篩查,集成開發化學品危害性預測模型及篩查技術的計算毒理學工業軟件。

考核指標:形成塑料添加劑類化學品高通量、低成本危害性篩查預測技術及軟件,支撐解決數據缺失及預測評價難的問題。其中:測定10種塑料產品中20種以上阻燃/增塑劑的釋放速率,構建化學品遷移及生物蓄積性的OSAR模型10個以上,模型擬合優度R值0.85以上,預測能力(Q2)由06提升至075以上;構建內分泌干擾效應等多毒性終點的化學品高通量測試及組學“大數據”機器學習篩查模型,準確性(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AUC)由65%提升至80%以上;構建化學品致癌性等終點的圖神經網絡模型3個以上突破建立離體一活體毒性外推模型2個以上,實現預測準確性70%以上;化學品肺、肝毒性等終點的高內涵成像與深度學習篩查技術篩查準確性(AUC)不低于70%:形成跨平臺的工業軟件1個,應用域可視化,實現10000種化學品15類以上危害性數據的查詢、預測及展示。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導則體系(申請技術發明專利5件以上,形成技術導則4項),在國家化學品管理相關部門推廣應用。


6.2氰氯毒害原料源頭替代綠色制備碳四醚酯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環氧丁烷等典型碳四醚酯生產過程大量采用氰氯劇毒原料、環境風險高等問題,研究氰氯劇毒原料替代組分的定向遷移轉化調控技術和碳四醚酯重構全過程風險評估方法,研究煤基合成氣替代氫氰酸的MMA制備新過程及高效催化體系,研究強放熱羥醛縮合關鍵反應器及工程放大技術,研究煤基混合醇替代氯氣羰化熱解合成環氧丁烷新過程及高效催化體系,研究環氧丁烷催化羰化熱解反應分離耦合專屬裝備及工程放大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劇毒氰氯原料替代的MMA和環氧丁烷綠色制備成套技術及應用示范,解決氰氯基團源頭替代的碳一氧鍵溫和定向構筑及專屬反應器工程放大共性難題,支撐毒害原料源頭替代綠色制備技術發展。其中:闡明氰氯劇毒原料官能團替代的全過程轉化途徑和環境交互作用規律,建立全過程風險評估方法模型1~2項,實現氰氯劇毒原料源頭替代率達100%:形成1套替代氫氰酸原料的煤基合成氣一乙烯制MMA成套技術及萬噸級氧化強放熱列管反應器裝備,單臺年處理量5萬噸以上,熔鹽進出口溫差5℃以下MMA產品收率75%以上,純度99.9wt%以上,與氫氰酸工藝相比原子利用率提升30%;形成1套替代氯氣原料的煤基混合醇羰化熱解制環氧丁烷成套技術及萬噸級催化熱解強吸熱管式膜反應器裝備,單臺年處理量1萬噸以上,導熱油進出口溫差5℃以下,羰化過程碳酸丁烯酯收率99%以上,熱解過程環氧丁烷產品收率95%以上,純度99.9wt%以上:建成劇毒氰氯原料替代的MMA和環氧丁烷示范工程各1項,處理規模分別達到5萬噸/年和萬噸級/年,氫氰酸源頭替代100%,氯氣源頭替代100%,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技術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


7城鄉垃圾和醫療廢物高效分類利用技術及裝備

7.1醫療垃圾小型化原位快速啟停安全處置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基層及疫情防控等特殊場景下醫療垃圾分散性廣、收運風險高、靈活處置能力弱等難題,研究醫療垃圾智能化無人接觸式收運技術,研究醫療垃圾動態變化約束下的快速熱解技術,研究醫療垃圾原位熱解快速增溫元器件與智慧管控系統,研究醫療垃圾快速處置過程污染組分排放控制技術,研制醫療垃圾小型化移動式撬裝熱解焚燒成套裝備,并開展推廣應用,支撐醫療垃圾安全處置與應急能力建設。

考核指標:形成醫療垃圾小型化原位快速啟停安全處置技術及裝備,解決醫療垃圾處置裝備靈活性差、增溫及啟停速度遲緩等重大問題,實現醫療垃圾原位、快速、安全處置。其中:醫療垃圾智能化收運機械臂實現上料過程無人值守;快速熱解技術熱解效率80%以上;醫療垃圾原位快速熱解增溫元器件與智慧管控系統加熱模塊增溫至850℃時間不高于3h,熱解裝置熱態啟動時間不高于10分鐘:醫療垃圾快速處置過程污染組分排放控制技術尾氣排放符合DIRECTIVE2010標準,揮發性有機物不高于0.1ng-TEQ/Nm;建成醫療垃圾小型化移動式撬裝熱解焚燒裝備1套,處理規模不低于1噸/天,減容率95%以上,尺寸不超過40英尺標準貨柜,達到連續運行時間不低于168h能力。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7.2京津冀分類生活垃圾精細利用與協同減碳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京津冀分類生活垃圾精細利用需求,研發大件垃圾防纏繞多級破碎分選系統,研發分類高分子廢棄物催化裂解一提質利用技術及裝備,研發分類生物質固廢發酵自產熱與余熱協同增溫保溫技術,研發發酵殘余物高熱值協同焚燒、低熱值肥料化技術與裝備,提出京津冀分類生活垃圾精細利用與協同減碳系統解決方案,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京津冀分類生活垃圾精細利用與協同減碳成套技術裝備及系統解決方案,解決分類生活垃圾深度轉化利用關鍵瓶頸。其中:大件垃圾金屬分離率達到98%以上,金屬純度達到98.5%以上,一、二級破碎刀頭服役壽命分別達到8000h、4000h以上:分類高分子廢棄物催化裂解一提質利用燃料油收率不低于45%;生物發酵自產熱與余熱協同增溫保溫技術余熱利用量達到1500kJ/kg;發酵殘余物高熱值協同焚燒、低熱值肥料化技術與裝備燃氣熱值不低于10000kcal/kg,有機肥產品符合生物炭基有機肥料《綠化用有機基質》(GB/T33891-2017)標準:依托京津冀地區建立示范工程1項,日處理分類垃圾300噸以上,實現經濟穩定運行,相比焚燒處理碳減排30%以上。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7.3低階煤一污泥協同熱解與秸稈水解耦合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低階煤產量大、污泥處理處置及秸稈資源化利用效率低等問題,研究低階煤一污泥-秸稈高效協同處置利用全過程物質流、能量流調控方法,研究低階煤與污泥協同熱解轉化高品質燃料技術及大型裝備,研究鈣基復合材料催化低階煤一污泥協同固硫技術,研究熱解副產物與農業秸稈催化水解制備高附加值生物制品技術,依托國家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地區開展高硫低階煤一污泥-秸稈協同利用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低階煤一污泥-秸稈清潔低碳轉化成套技術及裝備,為破解低階煤高效利用、污泥安全處置、秸稈高值化利用等問題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其中:形成低階煤一污泥-秸稈協同利用物質流、能量流分析模型1項,預測準確度80%以上;形成低階煤一污泥協同制備生物質型炭聯產富氫氣態燃料技術與分段調節一自循環大型熱解裝備,熱解溫度700℃以下,生物質型炭強度大于650N/個,孔隙率不低于20%;形成鈣基復合材料催化低階煤一污泥協同固硫技術,固硫率65%以上;形成低階煤一污泥協同熱解副產物用于秸稈水解成套技術,秸稈干基利用率100%,收儲運成本耐受1000元/噸:形成低階煤一污泥-秸稈清潔低碳轉化耦合成套技術,依托國家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建成10萬噸級/年示范工程,協同處置過程氮、硫利用率95%以上,萬元總產值能耗降低30%,綜合成本下降40%。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

有關說明:企業牽頭申報。


8重點區域循環經濟系統集成技術及示范(集成示范類)

8.1報廢電動汽車智能拆解高值利用成套技術及集成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報廢電動汽車品種繁多、報廢狀態及結構復雜大規模集中拆解利用難題,研發報廢汽車連續式高效拆解及智能倉儲輸送系統,研發報廢車殼整體破碎一涂裝脫除一體化裝備及多級分選技術,研發退役電機、電控等核心模塊智能檢測與動力申池智能拆解技術,研發廢輪胎綜合利用及廢座椅、廢涂裝等有機拆余物環保處置技術,研發全鏈條智慧監測與能源環境大數據綠色低碳調控技術,依托長三角國家級綠色產業示范基地開展集成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報廢電動汽車智能拆解高值利用成套技術裝備及園區化集中處理綜合解決方案,破解傳統拆解流程冗長、高值利用不足及環保管控欠缺等關鍵瓶頸。其中:報廢汽車連續式拆解系統自動化率70%以上:報廢車殼整體破碎-涂裝脫除一體化裝備處理能力不小于50t/h,金屬車身涂裝脫除率95%以上:退役電機、電控等核心模塊檢測準確率達到99%以上,退役動力申池拆解破碎銅鋁及正負極材料綜合回收率達到95%以上;廢輪胎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廢座椅、廢涂裝等有機拆余物熱處理苯系化合物排放小于0.5mg/m、二噁英類排放小于01ng-TEQ/Nm;形成全鏈條智慧監測數字網絡,實現大數據管控覆蓋主要品種固廢循環利用關鍵工藝節點60%以上;依托長三角國家級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發改辦環資(2020)979號)循環產業園區單一地塊,集中連片建成3項示范工程,報廢電動汽車拆解量、退役動力電池拆解量、廢輪胎綜合利用量分別達到10萬臺/年3萬噸/年10萬噸/年,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企業牽頭申報。本指南方向針對報廢電動汽車智能拆解高值利用及園區化集中處理,應充分結合當地黨委政府在環境污染攻堅戰方面的有關部署,承諾配套經費和相關保障措施,出具書面支持文件,產學研聯合申報。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相關配套條件和措施、政策的組織協調,依托長三角國家級綠色產業示范基地,開展集成示范,努力把該示范項目打造為解決國內同類問題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樣板。


8.2磷石膏源頭提質及規模化消納技術及集成示范

研究內容:面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特色膠磷礦資源利用過程中磷石膏大規模綜合利用需求,研究磷礦濕法分解過程雜質深度脫除及磷酸/磷石膏源頭協同提質技術,研究磷石膏低溫還原分解制硫酸聯產低碳鈣基材料技術及裝備,研究磷石膏低成本制備系列中高端功能石膏制品技術,研究磷石膏高標準處置及制備大宗建筑基礎材料技術,研究磷石膏“產一消一用”動態平衡與大規模綜合利用系統解決方案,依托長江中下游重點磷化工園區開展集成示范與應用。

考核指標:形成面向長江中下游特色膠磷礦資源的磷石膏大規模高質化綜合利用成套技術,源頭解決磷石膏雜質深度凈化技術難題,支撐解決長江中下游磷化工產業集聚區磷石膏重大污染問題。其中:濕法磷酸反應過程磷酸產品鐵、鋁、鎂雜質總含量由5.0%降低至2.0%(按P2O5濃度49wt%折合)磷石膏P2O5含量小于0.5%,完成20萬噸/年工業生產線驗證:磷石膏分解制硫酸成套技術及大型化低溫還原分解裝備反應溫度不高于11000,氣相SO2濃度不低于8%形成100%磷石膏制備紙面石膏板等系列中高端功能石膏制品成套技術,9.5mm板材縱向斷裂載荷大于420N,面密度小于6.5kg/m;磷石膏高標準處置制備大宗建筑基礎材料滿足I類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要求(GB18599),P2O5和氟溶出率分別小于0.5mg/I和10mg/L;形成磷石膏大規模綜合利用與產一消一用”動態平衡系統解決方案,建立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及規范征求意見稿2項以上),依托長江中下游重點磷化工園區開展集成示范與應用,集中建成5000萬平方米/年磷石膏制備紙面石膏板、20萬噸/年磷石膏還原制酸、10萬噸/年以上磷石膏資源化利用系列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支撐磷石膏年消納能力200萬噸以上,磷石膏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企業牽頭申報。本指南方向針對長江中下游特色膠磷礦資源轉化利用過程磷石膏大規模高質化綜合利用,應充分結合當地黨委政府在環境污染攻堅戰方面的有關部署,承諾配套經費和相關保障措施,出具書面支持文件,產學研聯合申報。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相關配套條件和措施、政策的組織協調,依扛長江中下游地區典型磷化工園區,開展集成示范,把該示范項目打造為解決國內同類問題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樣板。



【相關閱讀】

2022年報廢汽車拆解工培訓簡章

報廢汽車拆解工需要什么證 報考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姓名:

電話:

驗證碼:看不清?請點擊

中華汽車網校媒體矩陣:抖音、快手、視頻號、西瓜視頻、愛奇藝號 中華汽車網校頭條號 中華汽車網校微信公眾號矩陣 中華汽車網校官方微信資源群,二手車行業資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