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名公告:“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汽車經銷商商會”正式更名為“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
- 商務部:二手車交易持續活躍 異地交易量占比翻倍
- 國外二手車價格大漲 二手車出口市場火熱
- 江西開展機動車維修行業專項執法行動,重點檢查機動車維修經營備案情況!
-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被撤銷登記,你考過它家的二手車評估師證嗎?
- 全國雞肋證書老大,終于倒了!你手上有這個單位發的報廢汽車拆解工假證嗎?
- 二手車出口企業怎么入局?有哪些難點?面臨哪些挑戰?
- 徐州豐縣 | 開展機動車維修市場聯合執法檢查,規范維修市場
- 惠州發布進一步認真落實機動車維修經營管理規定的通告
- 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2024年上半年汽車市場發展形勢分析會在長沙舉行
- 老百姓大藥房董事長謝子龍:適度放寬鄉鎮藥店開辦準入條件
中辦、國辦發文,這類人可實行“年薪制”并可納入城市直接落戶范圍
近日,中辦、國辦發文,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提出明確要求。在這份《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中,中央就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使用制度、職業技能等級等方面的問題,明確提出了多項制度要求。
對于收入分配制度,中央提出“實現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并且明確,高技能人才可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同時,對于技能人才的“穩才、留才、引才”機制,這份意見也提出,支持各地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城市直接落戶范圍。
看點1: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
記者注意到,我國加強高技能人才的隊伍建設及相關的政策早已有之。2004年,我國在中石油等34家中央企業開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試點。那時,在這些中央企業的223萬技術工人中,技師和高級技師占比為2.5%,高級工占比為20.1%。
此后,中央陸續發文,提出針對“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環保等傳統產業和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領域,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等問題加強高技能人才的隊伍建設。
此次中央發布的意見提出了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目標任務,其中提到,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力爭到2035年,技能人才規模持續壯大、素質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數量、結構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
意見首先提到了“培養”問題,提出構建以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下同)為基礎、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記者注意到,在企業和職業學校等主體培養技能人才方面,這次中央拿出了不少實際的鼓勵和支持政策。比如,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投資,可依據有關規定按投資額的30%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對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成效顯著的企業,各級政府按規定予以表揚和相應政策支持等。
對于職業學校的招生和經費保障,意見也提出,采取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等措施,穩定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保障職業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
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研究員姜大源認為,中等職業教育對于技能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技能訓練宜早不宜遲,有的工種甚至是需要童子功的。技能人才培養需要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不能跨越的,即使在數字化時代,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的高職學校招的大多數學生不是經過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技能人才,而是從20歲開始培養技能人才,這就會產生許多問題。”姜大源表示,我國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而支撐這一體系的是高技能人才。“有了升學通道,絕不能忘了,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我們需要更多技能人才去支撐我們的產業升級。”
看點2:高技能人才的配偶、子女可享受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務
在高技能人才的使用上,此次中央發布的意見對薪酬、公共服務等方面都有明確要求。
比如,在支持企業使用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方面,意見提出,在對生產經營性企業及其他實體參加重大工程項目招投標、評優和資質評估方面,要把高技能人才配置狀況作為重要因素。
又比如,在薪酬和分配制度方面,中央提出“實現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布分職業(工種、崗位)、分技能等級的工資價位信息,為企業與技能人才協商確定工資水平提供信息參考”,“ 高技能人才可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企業可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高技能人才實行特崗特酬”。意見還明確要求,用人單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學習進修、崗位聘任、職務晉升、工資福利等方面,分別比照相應層級專業技術人員享受同等待遇。
此外,意見還在技能人才穩才、留才、引才的機制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明確提到,暢通高技能人才向專業技術崗位或管理崗位流動渠道。支持各地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城市直接落戶范圍,高技能人才的配偶、子女按有關規定享受公共就業、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務。
看點3:對技能高超、業績突出的一線職工,可直接認定高級工以上職業技能等級
技能人才的評價,是近年來職業評價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去年,人社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允許高技能人才參加工程、農業、工藝美術、文物博物、實驗技術、藝術、體育、技工院校教師等領域職稱評選。
據當時人社部發布的信息顯示,打通技能人才的“評職稱”以來,我國超過2億的技能勞動者打破了職業發展的“天花板”,可以參與職稱評定。人社部有關負責人當時介紹,自2018年11月我國在天津、上海、江蘇、廣東等13個省份開展了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試點以來,有近兩千名高技能人才取得職稱。
此次,對于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和評價機制,中央出臺了新的政策舉措。
如,對于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中央明確,形成由學徒工、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構成的“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
同時,意見還明確,建立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學歷的雙向比照認定制度,推進學歷教育學習成果、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
對于企業內部的職業技能等級,意見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自主確定技能人才評價職業(工種)范圍,自主設置崗位等級。
企業對新招錄或未定級職工,可根據其日常表現、工作業績,結合職業標準和企業崗位規范要求,直接認定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打破學歷、資歷、年齡、比例等限制,對技能高超、業績突出的一線職工,可直接認定高級工以上職業技能等級。
“我一直在呼吁建立國家資格框架。”姜大源介紹,在德國,技師和技能人才對應的六級,等同于學士。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轉換互認,體現的是教育的機會公平。“在同一個資格框架下,你可以有機會升學就業,工作一段時間后也可以再回來接受高職教育,這些教育成果有對應互認的關系,使不同的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接受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育。”姜大源說。(新京報記者 吳為)
【相關閱讀】
![]() |
![]() |